2015年3月23日,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长Peter Mandler教授给复旦师生带来一场关于英国大学教育的讲座。全球信誉第一的平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教授李宏图主持了讲座。
Mandler教授首先从英国大众教育的发展历史谈起。二战之前,英国大众教育普及程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只有社会精英群体才能享受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享受丰富的学术资源。1944年英国颁布了《教育法》,在18-21岁人群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由二战前的2%上升至50%,效果可见一斑。
英国推动大众教育普及的措施众多,比如教育的民主化进程,通过考试来选拔学生可以从出发点上避免精英阶级垄断教育行业。但是,这种民主化进程也走过弯路。因为在民主化进程早期,考试选拔导致社会阶级分化更加明显,和精英垄断无异。另外,英国为了大众教育,设立了三种学校——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技术学校(technical school)和现代学校(modern school)。文法学校旨在教授学术知识,技术学校侧重技能培训,而现代学校则是其它各领域。这种三分法造成的后果是,教育资源一边倒地向文法学校倾斜,进一步固化了社会阶级分层。但是,这些举措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入学限制,打破了世袭精英的传统体制。
Mandler教授进而重点提到了《罗宾斯报告》(Robbins Report),该报告是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基础,它不仅使英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也使得英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该报告指出,考进大学的人本来就是注定的,机会分配并没有真正落实,而只是进一步巩固了精英特权。20世纪50年代前后,英国的教育体制又出现了复古的潮流,精英阶级又重新回到了教育的制高点。因此,该报告建议,立即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将所有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
Mandler教授具体谈到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二战前英国初级教育年龄一直到11岁,这种年龄分层的方式一直饱受诟病,《教育法》出台后,规定初级教育后必须再接受4年的中学教育,并且放开限制全面扩招。生源扩招也和英国战后经济不景气相关,需要在教育事业上吸纳一定资金。除此之外,英国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需求直接挂钩,经济、就业形式、家长的价值观都在不断影响教育体制。民主化的深入并不意味着学生越来越多,而是旨在给所有学生提供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
Mandler教授提及英国教育系统中的两个大趋势。第一个趋势是,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比例不断下降。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随着人文社科类学科种类的不断丰富,自然科学学科的学生人数自然会被瓜分;其次,自然科学专业在就业上并没有优势,人文学科毕业生能够适应更多行业;最后,女性在教育上的自由也在初期影响了自然科学的生源数。第二个趋势是,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下降。数据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需求量稳步下降。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错综复杂,包括前期增长过快、毕业生工资下降、经济危机等。
Mandler教授最后指出,英国的教育体制发展从精英垄断走向大众普及,从男性主导走向两性平等。当下全球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面临着在精英化和大众化之间寻求平衡等问题。
在讲座互动环节中,Mandler教授亲切解答了在场同学关于传统英国教育体制、中国留英学生暴涨、中英学生对比等大家较为关心的话题,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讲座落下了帷幕。
(核心课程办公室供稿)